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階層流動凝固了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P12 | 時事評論 | 厚生經營 | By 周永新 2009-10-15

階層流動凝固了!

  此文寫於特首公布《施政報告》前。《施政報告》的內容,日後再討論。總覺得要對《施政報告》作即時回應,除非是新聞一部分,或有參考價值,但要寫成文章,難免流於粗疏。今年《施政報告》,特首早說以經濟為主調,尤以近日談得最多的六大優勢產業,特首答應會有交代(現應已有分曉);至於民生福利,雖不至空白,但不會如去年的《施政報告》,因生果金引入資產及收入審查而釀成軒然大波。

  為了預備《施政報告》,特首於幾個月前即展開諮詢,我透過策發會提出的意見,分三方面,都是自己平日關注的,包括:為長者設立生活保障、增加社會階層流動及制訂長遠人口政策。明知以上三項都不會包括在今次的《施政報告》中,但為了港人現在和長遠的福祉,這三項今次《施政報告》不提,未來也必須有明確的策略。


長者生活艱難

  先說為長者設立生活保障。兩周前,我在這裏說過,近年來貧窮長者的數目並沒有增加,這樣又為什麼要討論長者的生活保障?首先,生活保障並不等同貧窮。不是貧窮長者沒有增加,他們就不要生活保障;就如有些僱主認為,薪金不夠食,打工仔可申請綜援,不用訂立最低工資—這樣把生活保障等同貧窮,是觀念混淆,好像生活就是為了生存。

  回說長者的生活保障。現在約有十八萬長者領取綜援,政府每年開支達八十二億元;另有五十萬長者領取生果金,政府每年開支約六十億元,加上長者福利服務(如護理院舍及社區支援服務)三十億元的支出,單是透過社會福利署而用於長者的開支,每年達一百七十多億元,還不計算長者公共醫療和房屋開支。

  就是有了這麼龐大的支出,仍有不少長者生活艱難—常有長者駝背在路上拾荒的圖片、長者困於籠屋或密不透風板間房的報道、烈日當空下輪候食米的影像—這些說明了什麼?

  我無意誇大現今長者的辛酸。我雖對十多年後長者的生活抱樂觀態度,因那時長者多對退休有準備,強積金經過二、三十年也應有一定效果,但從現今到二○二五年,即約十五年間,長者的生活保障仍是亟須關注的課題,政府也必須拿出對策。

  簡單來說,未來二十年估計仍有百分之二十(即五個有一個)長者必須倚靠綜援過活,餘下百分之八十,多項研究顯示其中百分之二十生活艱難—他們未必需要倚賴綜援,但要用生果金幫補生活。對這為數約二十萬的長者(隨人口老化而增加),政府能否多走一步?


年輕人前路茫茫

  其次是社會階層流動。今天時興懷舊,回憶當中,現今不少成功人士都說,他們成長的年代,也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家境雖窮,但社會上有的是機會,只要肯搏,不愁沒有出頭日子。

  今天情況大不同了:社會好像一潭死水,年輕人抱怨無論怎麼努力,連找一份合適工作也找不到,遑論有前途和薪金合理的職位。香港每年有一萬多名大學畢業生,但蓬勃發展的行業只有金融業(金融海嘯後已有收斂),畢業生想在金融以外尋找職位,猶如大海撈針,寄出幾十封求職信可以完全沒有回音。

  此外,政府設立副學士等相關課程後,更加深了莘莘學子的徬徨和無奈。首先,他們得負擔昂貴學費,十多萬元才能完成課程對中產家庭也甚吃力;其次,拿了副學士文憑,本地大學銜接學位課程不易找,出外讀書並非一般家庭可應付。

  最要命的是,社會上出現了一群高不成、低不就的青年—要求稍高的職位他們無法攀登,薪金微薄的基層工作他們又不想幹,結果只有無所事事地呆在家中,青年失業率也因此長期居高不下。

  大學畢業生又如何?今天大學畢業(包括拿了碩士、博士銜頭的)已非天之驕子,就算找到工作,前途又如何?我在大學任教,負責訓練社工,二、三十年前畢業出來的,經過十年八年,只要安分守己,晉升一級是平常事,從此生活穩定,由基層變為中產,前途坦然和清晰。


大學畢業生原地踏步

  今天大學畢業雖未致前路茫茫,但工作超過十年,多仍原地踏步,月薪或許多了幾千元,不要說置業安居了,就是要把讀書時負的債務還清也多力有不逮。他們最感氣餒的是,未來十年、二十年,他們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嗎?職業路線圖(career path)存在嗎?他們無法計劃自己的未來,也無法為下一代作打算(結果不結婚,也不生孩子)。

  就是這樣,香港過往引以自豪的白手興家故事,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英雄莫問出處的發達史,不是愈來愈變得鳳毛麟角,就是一下子消失了,階層流動驟然凝固。香港曾是冒險者的天堂,雖然這樣的天堂不一定值得留戀,但腳踏實地、誠誠實實工作的普羅大眾,今天卻看不到前景—他們不知道香港如何向前走,更不知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如何更上一層樓,這就是香港現今的悲哀!

  至於人口政策,過去多有討論,不再重複。特首《施政報告》發表了,能否激發市民對前景的盼望,下次再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