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P36 | YZ世代 | YZ世代 | By 李志榮 2009-09-01
Highlight Keywords Highlight keyword(s) and click to start search
拾肆K的聯想
將「真」字逆時針轉九十度……可變成「十四 K」!
我們的生活裏,黑社會果真無處不在。
2007年10月30日,《成報》頭版報道「住好啲」(G.O.D)推出一件印有「拾肆 K」字樣的 T 恤。兩日後,O 記(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高調搜查「住好啲」,撿走該批T恤,帶走九男九女,包括設計師、店員以及創辦人楊志超。2008年1月17日,警方撤銷指控,事件告一段落。
在事件討論得鬧哄哄期間,一班藝術家亦開始在網上討論得面紅耳熱。楊陽發起一個名為「藝術回應拾肆個蹺蹊」的展覽。展覽過後,她將作品、文章、討論經過結集成書,兩日前終於推出。
「為什麼要這麼久?」 「忙!」她答。「不過事隔兩年仍堅持出書,是希望把這件事推到『政治』的層次。」這件事在藝術圈子內是一件重要的事,值得引文記載。「不過我覺得應稱其作『記錄』而非『書』,它實沒有具備一本『書』的嚴謹和認真。」
申請設14K巴士線
回說展覽,因為這是一個公開的招募,沒有既定的題目,只需藝術工作者對「拾肆 K 事件」作出聯想,繼而創作。作品頗為多元化,例如黃慧妍的行為藝術,她去信九巴,申請一條「14K」路線,並計劃在成功以後,要求九巴在 14K 字上打格仔,以此諷刺警方禁制「拾肆 K」字樣 T 恤。她甚至自己設計路線、草擬計劃書、收集簽名,亦仿製了九巴的站牌和路線圖,玩味十足。
「我大概可以為收集到的藝術品分為三大類:『權力架構的批判與抗爭』系列是直接對『拾肆 K』事件控訴的作品;『再做符號』系列則如黃慧妍的作品,嘗試玩味『拾肆 K』這個符號;『挪用』系列則帶來一些更深層的反思。」楊陽說。
藝術就是顯露社會問題
蔡芷筠的作品名為「Every day in everyway I try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but fail」,她將 A4 紙裏的文字用不同的方法刪去。「楊陽邀請我們作展覽時寫了十四條問題,我在平日工作時老是想解答該些問題,老是想不到答案,在紙上亂畫。後來我想到用十二種不同的方法刪字,用墨水筆塗改,用白紙覆蓋,甚至整頁撕去。你會發現就算我如何將字眼刪走,仍會有字的痕迹留下,這表示有些東西你禁止它、遏制它,未必代表它會消失。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 就像14K等詞彙,就算壓根兒警方如何禁制它,義安茶莊、和勝豬肉還是一直存在於社區。
不過,一班藝術工作者的觀點又未至於想像中般一面倒痛罵警方的反智行為。瞥見他們的 mass mail 選輯,當然,一些人會支持創作的完全自由,同時,有一些人提問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自由應該去到哪一個程度。亦有人走「第三條道路」:「盲目守法的是暴民,盲目破壞是暴匪,兩者均不可取。」事隔兩年,對於當日提問的十四條問題,似乎還未有答案。「不要緊,藝術的爭議性,是沒有其他事物能比得上,尤其當代藝術更甚。我們不需事事都要下結論,藝術本身就是要去顯露社會問題。」
創意工業需策展人
十四條問題,重心有兩個。藝術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是什麼?藝術的創作自由去到哪裏?這兩個宏觀的問題,到今天大家仍然在問。當下,她亦問了自己一個問題:策展人的責任?
「大家都正在問一個問題,究竟有策展人的展覽比較好,還是由藝術工作者自己磨合一個展覽更好。我並不想將策展人的責任放大,亦絕不想將藝術專業化。藝術專業化絕對是藝術的末路,你不能將藝術家困於樊籬裏。但當你說創意工業,所謂工業,就是有一定人數的專業人士,能賴此為生,並提供穩定的高質素服務。就如電影工業,除了導演編劇的創作以外,還有很多人提供不同的周邊服務,例如後期製作、銷售、戲院的營運單位等。我認為策展人可以是藝術界裏的專業人士,可以為創意工業的發展提供動力。」這一次,她決意不稱自己為策展人,而是「發起人」,因為這次展覽非只是一個藝術的活動,而是一次行動。「我固然希望保持展覽的藝術成分,同時亦希望展覽可以走進群眾,回應事件,令公眾了解藝術和社會、文化的密切關係。」不論是發起人還是策展人,她希望令公眾了解到,在藝術、藝術家和公眾之間,是需要一位策展人,這就是策展人的工作所在。
回顧報章雜誌對「拾肆 K 事件」的評論,大家都以住好啲「玩大咗」、「玩過火」形容事件,楊陽不甚同意,藝術並不是「玩」的。
「當下人們皆以為藝術創作是『搞事』、『玩嘢』,但其實藝術一直推動社會價值觀的前進。在這件事上,坊間都曉以大義,以道義道德解說,這不是錯誤。可是藝術家不是思想家,他們需要自由去發問,去回顧各種社會秩序。」對於藝術工作者的創作自由應去到哪一個層次,坊間仍有爭論。楊志超曾否認「拾肆 K」T 恤是嘩眾取寵,試探道德底線,他更向公眾道歉。但嘩眾取寵也好,試探底線也好,這其實無傷大雅,如果沒有藝術創作「叉能住」(challenge)社會,太過循規蹈矩的生活,只會太「波擰」(bor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