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每況愈下有甚麼不對?

張大春:每況愈下有甚麼不對?
2011年05月01日

糾正人的人,經常理直氣壯,但是通常他們不知道:自己才該是被糾正的人。
過去數十年間,我不斷地聽見各方各面有識之士對於常民使用國語文之無知、誤用、訛解極度不滿,並時刻找機會斥其妄、摘其謬,似以非如此不能捍衞中華文化。不過,憤然作色的有識之士錯得也不少。其中最令我反感的就是將俗說的「每況愈下」糾正為「每下愈況」。這整個過程充分顯示小知識份子讀書不能通透,卻斤斤自喜於一得之見的嘴臉。
不只幾十次,我幾乎隨時可以聽見、讀到那些個讀了幾天中文系的蛋頭們大力指責小老百姓錯用成語,以致於讓專欄作家、媒體主播甚至教授名嘴也人云亦云地改了口,現而今我們在公開論壇上經常聽見人們指稱「情況越來越壞」為:「每下愈況」;而非「每況愈下」了。
他們振振有詞:「每下愈況」出於《莊子》,是一個古語,不應從俗而變,一切以返本溯源為是。的確,「每下愈況」典出於《莊子.知北遊》裏東郭子和莊子相應答「道,惡乎在?」的一段。莊子說了「道在屎溺」這樣的答案,東郭子簡直不知何以為繼了;莊子這時才把看似粗鄙的玩笑兜回一個幽深而抽象的概念:為甚麼「道」會顯現在「螻蟻」、「稊稗」、「瓦甓」、甚至「屎溺」這樣越來越卑下的事物上呢?莊子接著又打了一個譬喻:如何判斷一頭豬到底肥不肥呢?答案是看豬腳。豬腳越是往下越不容易肥的所在,一旦肥了,就越能顯示整頭豬的肥。這個譬喻說的就是「『道』在低下之處越發明白」。「況」字在這裏是表示「明白」、「明顯」、「清楚」的意思。「每下愈況」這個詞,也只有在應答「勘查道在何處?」的回答時才有意義。
但是千載以下,到了宋代,出現了刻意將「況」與「下」二字顛倒,而導入另一個意思的用法。這得先說起陳師道。陳師道在他的《後山詩話》裏說過這麼一段話:「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意思大約是批評韓愈的詩、蘇軾的詞,皆為「變格」,殊不近於詩詞本體,這就引致了另一為詩論家胡仔的指責。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東坡一》:「余謂後山之言過矣,子瞻佳詞最多……凡此十餘詞,皆絕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歎。若謂以詩為詞,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間有不入腔處,非盡如此,《後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況愈下?蓋其謬耳。」
在胡仔筆下,「每況愈下」的「況」,因字位在四字成語之中的位置之改變,也就有了不同的了意義,變成「比喻」的意思,如:「以往況今,甚可悲傷。」或者「以夫子自況」之類。到這一步上,原本還不至於有甚麼誤會,因為在一般人的語境之中,很不容易有機會去指稱他人打比喻「越比喻越糟糕」。
可是南宋的洪邁卻寫下這樣的句子:《容齋續筆.蓍龜卜筮》:「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此處的「每況愈下」和胡仔那兒的又不同了;在洪邁這裏,「每況愈下」的「況」已經回到《詩經.大雅.桑柔》:「為謀為毖,亂況斯削。」指的是情形、景況了。今天我們若是要表達「情形越來越糟糕」,當然就要說:「每況愈下」才是對的。也許在胡仔和洪邁的心中,都出現過《莊子》的原文,而依然能打破原先的語意,顛倒生姿,有何不可呢?這不正是化舊語成新意的創造嗎?今人不知古而拘牽詞源,泥古不化者,真該愧死。
我這樣說,蛋頭們明白了嗎?也許。可是他們一時誤信誤執而傳遞給大眾的權威信息此刻還在風中飄蕩。我估計不超過三天,就會遇見另一個人問我:「到底該說『每況愈下』還是『每下愈況』呢?」
這真是每況愈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