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反抹黑起義

Ming Pao Daily News
P01 | 星期日生活 | By 葉輝 2010-01-31
Highlight Keywords


反抹黑起義

文葉輝母難之日,正值「左蠢」鋪天蓋地抹黑「起義」兩字之日,深感「左蠢」對「5 區總辭」的口號「全民起義」作出種種說法,不通不達,便先後在facebook 寫了4 段文字,指出「革命」與「起義」早已出現了「詞義轉移」,按前文後理,根本就不是「左蠢」所謂的「流血政變」、「發動武裝革命」、「為正義起兵」這等意思,網友對4 段文字頗有迴響,對我的「釋義」加以通達的祝福,通達就是通情達理,那才不會像「左蠢」那樣,對早已變通的詞義死抱「原教旨主義」。

文章起義: 起一義以發其凡

在Facebook 張貼第一段文字說: 很奇怪, 靠「起義」起家的老人家為什麼忽然對「起義」兩字憤怒起來?為什麼忽然害怕「起義」? 「起義」是什麼?讀點書吧, 「起義」至少有兩義:

其一是為正義而起兵,孫中山起義,毛澤東、鄧小平也起義,有種種「起義」,才有今日的新中國,那是對腐敗的政權「造反」;其二是寫文章時起一義以發其凡(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乃有「生活起義」、「時尚起義」、「戀愛起義」,而「起義時刻」不過是遊戲,有這樣那樣的「起義」,人生才不會悶死,那是對死氣沉沉的人生「造反」。

切勿像「左蠢」那樣「望文生義」,查查字典吧,據內地通行的網上詞典《漢典》, 「起義」條有以下3 種解釋:

(1)仗義起兵。唐人劉餗《隋唐嘉話》卷上:「平陽公主聞高祖起義太原,乃於鄠司竹園招集亡命以迎軍,時謂之娘子兵。」

(2)指軍隊反正,以從義師。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六: 「蕭隊長接說道: 『中央軍』插翅也飛不過來了,除非起義,投降,或是做俘虜,他們別想過來了。」

(3) 指顯露文意。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 「一曰微而顯, 文見於此, 而起義在彼。」明郎瑛《七修類稿.詩文類卷三十九.富字義非》: 「《禮記·祭義》註曰:臣能世祿曰富,未嘗以田字起義。」

台灣教育部所編的網上詞典《國語詞典》亦甚通行, 「起義」條亦收兩義:

(1)為正義而起兵。三國演義.第一回: 「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

(2)作文時,樹立一義以發其凡。晉人杜預《春秋左氏傳序》: 「一曰微而顯,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

當前口口聲聲將「起義」解作「武裝起義」、「推翻政權」的是什麼人?他們唯恐阿爺不高興,那都是「扣帽子」的文革遺毒,請問「左蠢」,施明德也曾以「良心革命全民起義」發起倒扁,你們當時為什麼不開罵? 「革命」與「起義」在台灣並非「流血政變」,在香港,為什麼會讓你們有此聯想?

「詞義演變」的「基本法」

一個社會若然不容許「起一義以發其凡」,不容許甚至不理解何謂語言轉義,何謂語言學上的「後起義」,只有一小撮不學無術、聲大夾惡、強扣帽子的「左蠢」說了算,那就是一個以言入罪的社會,太可恥了,也太可悲了!

不要忘記歷史教訓,因「起義」之聯想而殺錯良民,早有先例,美國就有一段野史:政府軍懷疑舒族(Sioux) 的「鬼舞信仰」(Ghost Dancereligion)乃圖謀「起義」,先後佈局殺害「坐牛」(Sitting Bull)酋長,並且屠殺了200 名降民。

另一段貼於facebook 的文字指出, 「詞義演變」有3 條「基本法」:擴大、縮小和轉移。以「黨」字為例,古代漢語的「黨」字,既指「朋黨」或「因利害關係而結成的小團體」,例如《論語》所說的「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有偏袒、偏私之意,又如「結黨營私」、「狐群狗黨」,都是貶義;時至今日, 「黨」字在內地兼具「政黨」和專指「共產黨」兩義;在台灣,則兼有政黨與執政黨(國民黨、民進黨)兩義。在不同社會,除了政黨,還指非法團夥,諸如拆白黨、補藥黨三K黨、童黨。另一個具體詞例是「黃大仙」,本來專指一名「仙人」,後轉義為供奉該「仙人」之寺廟,再轉義為地區名,以及地鐵站名。

明乎此理, 「革命」與「起義」亦有「詞義轉移」。「革命」原義為「湯武革命」,革是變,命是天命。這一詞義,兩三千年來沒有多大變化。清末有梁啟超提倡的「詩界革命」, 「革命」的詞義便出現變化。

馮自由乃孫中山的機要秘書,他在《革命逸史》一書開宗明義,點出「革命」二字之由來: 「在清季乙未(清光緒二十一年)興中會失敗以前,中國革命黨人向未採用『革命』二字為名稱,從太平天國以至興中會,黨人均沿用『造反』或『起義』、『光復』等名稱。及乙未興中會在廣州失敗,孫總理、陳少白及鄭弼3 人自香港東渡日本,舟過神戶時,3 人登岸購得日本報紙,中有新聞一則,題曰支那革命首領孫逸仙抵日,總理語少白曰: 『革命』出於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一語,日人謂吾黨為革命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後即稱革命黨可也。按日人初譯英文Revolution 為『革命』,但揆諸易所謂湯武革命之本義,原專指政治變革而言,故曰革其王命,又曰王者易姓為革命,自譯名既定,於是關於政治上或社會上的大變革,咸通稱曰革命。今國人遂亦沿用之。」

「變革」與「改革」的同義詞

請注意: 「關於政治上或社會上的大變革,咸通稱曰革命」,可見「革命」有其「後起義」(即後起之詞義),可以是「革其王命」,也可以是生活上或社會上的變革。例如內地足球界腐敗,故有「足球革命」;中國的公共廁所過去一直「臭名」遠播,乃有「所革命」。

還有「微革命」:Twitter 等微博產品所帶來的,不僅僅是互聯網的新形態,也是媒體傳播的新格局。它們以外包式的新聞聚合每一個微小的個體,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動「微革命」。

生活和文化不斷鬧革命,連汽水也有廣告歌曰:靜靜地要起革命, 「革命」的極端色彩淡化了,幾乎變成「變革」或鄧小平倡導的「改革」的同義詞。

「起義」原義是「為正義起兵」,其後有「起一義以發其凡」的變義,由文章起義轉化為生活與文化起義,俯拾皆是,最近有人舉列10 項流行「起義」:(1)早餐起義(遊戲)、(2)戀愛起義(電影)、(3)時尚起義(時裝購物網)、(4)綠色生活起義( 環保網站) 、(5) 青春起義(Facebook 組群) 、(6) 音樂起義( 音樂大賽)、(7)文化起義(書名)、(8)劇場起義( 劇場活動) 、(9)創作起義(創作市集)、(10)樂.色起義(垃圾桶設計比賽)。

還有人借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轉義為屏幕的色彩起義(MAG),意即百種色彩起義; 「生活起義」(網站)……內地學者陳義華著有《後殖民知識界的起義》一書,借鑑南亞「庶民學派」的論述,在全球化語境下,重新思考邊緣族群的生存處境。

「詞義」大致可以分為「基本義」、「一般義」、「本義」、「後起義」、「基礎義」、「引申義」等觀念。此其一。「基礎義╱引申義」, 「本義╱後起義」, 「基本義╱一般義」,乃3 對根據不同標準劃分出來的「詞義類型」。此其二。

這就是「詞義轉移」:由甲義轉到乙義,甲、乙兩義雖可能有一定的關連,但已分屬不同的範疇。

被壓制的知識的起義

後殖民理論的興起,福柯(Michel Foucault)稱之為「被壓制的知識的起義」。福柯指出,知識被正統和既定的準則和戒律所框限,被「正典」以合法性為理由,強制賦予系統形式、等級秩序和功能一貫性, 因而瀕臨淹沒和變形(buried anddisguised),只有通過對種種壓制的反抗之力量,才得以揭示知識的真相;只有平反這些不合格的、地方的、大眾的知識,知識的反抗力量才得以「重新顯現」(re-appearance),這就是批評的積極意義。

內地將呂叔湘的《語言的演變》列入中學教材,該文原題是《古今言殊》( 收錄在《語文常談》),呂氏認為語言的發展不是突發的,而是漸進的,一般語匯經常處在變化之中,這是「詞義轉移」的基本原因。

封建社會很漫長,社會生活節奏緩慢,變化不大,從上古漢語到近代漢語的語匯變化不大明顯,只是到了鴉片戰爭以後,漢語的語匯才隨社會變革而發生巨大變化,這是「詞義轉移」的歷史和社會原因。

「革命」和「起義」兩詞的詞義演化,在香港而言,應該被理解為「語言的演變」,而不應該是福柯所說的「被壓制的知識」。革命無罪,起義有理,按理, 「詞義轉移」只是語文常識,內地中學生都懂, 「左蠢」不學無術,不懂不奇,響應「左蠢」的中文教授何以不懂?真是他媽的想不通!

從前是傳媒人,如今是自由作者,一向無黨無派,母難日撰文論「革命」與「起義」,並不是要支持公、社兩黨的「全民公投」,而是為詞義辯誣,為中文解毒(借用陳雲書名),不欲普羅市民誤信「左蠢」。

在facebook 貼了4 段文字,讚好、留言、轉貼等回響有數百個,一名青年轉貼了,加了一段留言:「致所有中文科及中化科老師。若果睇完你扯火的話,我其中一個女朋友係心理醫生,可能打折(或者收附加費),閣下自理!!!」有趣,有趣,至少比「左蠢」對詞義的「原教旨主義」有趣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